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的資料照片;下圖為8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氯A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群眾在進行農田水利建設(資料照片);下圖為8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紅樹莓基地(新華社記者王鵬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簡易的土坯房(資料照片);下圖為8月17日,孩子們在閩寧鎮原隆村一休閑廣場上玩耍(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農民用黃土壘成的羊圈(資料照片);下圖為8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
該基地針對貧困戶采取政府補貼、企業出資、農戶自籌的方式進行肉牛托管,每頭牛一年可產生2000元的分紅(新華社記者王鵬攝)?!⌒氯A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群眾在進行農田基礎建設(資料照片);下圖為8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紅樹莓基地(新華社記者王鵬攝)。新華社發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卜芳在光伏溫棚內查看食用菌生長情況(8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這是8月17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新華社記者 張晨岑 攝
這是8月17日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內拍攝的肉牛。新華社記者 張晨岑 攝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劉小耐在光伏溫棚內管理番茄苗(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這是8月17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工作人員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內工作(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俯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光伏大棚(8月1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俯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8月1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